非煤矿山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原材料的重要来源,其安全生产关乎从业人员生命健康、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。然而,复杂的地质条件、多变的气候环境及潜在的人为失误,使自然灾害与生产事故始终如悬顶之剑。2023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数据显示,非煤矿山事故总量仍处高位,透水、坍塌、滑坡等灾害及冒顶片帮、机械伤害等事故频发,凸显安全治理的紧迫性。如何构建更坚固的防线,实现“零事故”目标?这要求我们从本质安全出发,以科学精神和系统思维筑起立体防护网。
一、 精准识别与科学预防自然灾害风险
非煤矿山深处地质构造活跃区,自然灾害威胁如影随形。有效应对,始于精准辨识与科学施策。
- 水害防治是生命线: 地下矿山尤须警惕。必须严格执行“预测预报、有疑必探、先探后掘、先治后采”原则,综合运用地质雷达、瞬变电磁等物探技术,结合水文地质分析,探明老空水、断层水、溶洞水等隐患。建立强排水系统与防水闸门,确保排水能力远超最大涌水量。汛期加密地表巡查,严防雨水倒灌引发灾难性透水。
- 边坡失稳防控是重点: 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至关重要。引入边坡雷达、微震监测、GNSS位移监测等先进手段,实现24小时自动化预警。基于详实地质勘察与稳定性计算,科学设计边坡角并严控台阶高度。对高陡边坡或软弱岩层区域,采用锚索(杆)加固、抗滑桩、挡土墙等工程措施。极端天气前加强巡查,及时清理坡面危岩浮石。
- 地质灾害预警是关键环节: 泥石流、崩塌、地裂缝等威胁不容忽视。在矿区及周边山洪、泥石流沟谷设置监测点,运用雨量计、泥位计、视频监控实时预警。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,评估风险等级。针对尾矿库这一重大危险源,必须落实在线监测系统(浸润线、位移、库水位等),严格按设计堆筑、排放与管理,确保防洪与抗震能力达标,严防溃坝事故。
- 地震灾害防御是基础保障: 在强震活动区,矿山设计须提高抗震设防等级。关键设施设备(如提升系统、变电站、尾矿库坝体)应进行抗震校核与加固。制定详细地震应急预案,明确紧急避险路线与安全区域,定期组织演练。
二、 系统构建与刚性执行生产事故防控体系
生产事故多源于管理漏洞与操作失范,需从机制、技术、行为三层面构建严密防线。
-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是核心机制: 构建覆盖全流程、全岗位的双重预防机制。系统辨识采掘、运输、提升、通风、爆破、用电等各环节风险,科学评估分级(红、橙、黄、蓝),逐一制定并落实管控措施。建立常态化、制度化隐患排查治理流程,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闭环管理,确保隐患“动态清零”。
- 顶板与采空区管理是地下矿山命脉: 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支护(锚杆、锚网、喷浆、支架等),推广使用支护质量监测技术。建立顶板离层仪等在线监测系统。强化采场敲帮问顶制度执行。对形成的采空区,必须及时处理(充填、崩落或封闭),严防大面积冒落或地压活动危害。
- 提升运输系统安全是运转基石: 严控竖井提升系统的过卷、过放、超速等保护装置齐全有效,定期检测钢丝绳、连接装置。斜井运输落实可靠的防跑车装置(挡车栏、捞车器)和“行人不行车、行车不行人”制度。带式输送机确保拉线开关、急停装置、防打滑、防跑偏、防火设施完好。加强车辆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与安全检测。
- 爆破作业安全是重中之重: 爆破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。严格按爆破设计说明书施工,规范钻孔、装药、填塞和连线。优化爆破参数,控制爆破振动与飞石。确保爆破器材储存、运输、领用、退库全过程安全可控。落实爆破警戒和信号制度,确保安全距离内人机清场。
- 机械电气安全与动火作业是基础保障: 机械设备旋转、传动部位防护罩齐全有效。严格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和接地保护,杜绝私拉乱接。有限空间作业执行严格的审批、通风、检测和监护制度。动火作业前彻底清除可燃物,配备消防器材,落实监护。
- 科技兴安与智能矿山是未来方向: 加大投入,推广无人驾驶矿卡、远程操控铲装、智能通风系统、无人机巡检、三维可视化管控平台等应用。利用AI视频识别技术自动抓拍“三违”行为。建设矿山安全风险智能监测预警系统,实现风险早感知、早预警、早处置。
三、 文化引领与责任落实:安全大厦的根基
技术与管理手段之上,安全文化与责任体系是支撑安全大厦的根基。
- 培育本质安全文化: 树立“安全第一、生命至上”核心理念,将安全融入企业血液。通过持续教育、案例警示、亲情助安、安全标兵评选等形式,营造“人人讲安全、事事为安全、时时想安全、处处要安全”的浓厚氛围。
- 压实全员安全责任: 落实新《安全生产法》“三管三必须”要求,明确企业主体责任(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)、部门监管责任和员工岗位责任。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,强化“一岗双责”,严格奖惩与责任追究(“四不放过”原则)。
- 提升员工安全素养: 强化入职“三级”安全教育,确保特种作业人员100%持证上岗。开展针对性的岗位风险、操作规程、应急处置技能培训。利用VR技术模拟事故场景,提升培训效果。鼓励员工报告隐患和“三违”行为。
- 强化应急处突能力: 基于风险评估,制定针对性强、可操作的专项应急预案(如透水、火灾、边坡坍塌、尾矿库溃坝等)。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装备。定期组织实战化应急演练,提升各级人员协同响应和自救互救能力。与属地专业救援力量建立联动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