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明创慧远-智慧矿山专家!
  • 服务热线:
  • 关注微信号

传统煤矿安全管理的漏洞

发布于

一、 理念与文化层面的漏洞

  1. “重生产、轻安全”的固有思维

    • 表现:当生产任务(如产量、进尺)与安全措施发生冲突时,生产常常被置于优先地位。安全让位于经济效益,尤其是在市场煤价高企时,这种倾向更为明显。

    • 根源:管理层和部分员工在潜意识里认为安全投入是“成本”,而非“投资”。安全被视为影响生产效率的“绊脚石”。

  2. 被动应付,而非主动预防

    • 表现:安全管理主要围绕上级检查、事故处理展开,呈现出“运动式”治理的特点(检查来了紧一紧,检查走了松一松)。缺乏对危险源进行持续性、前瞻性的辨识和评估。

    • 根源:安全管理体系未能内化为企业的日常运营基因,停留在“要我安全”的被动层面,未达到“我要安全、我会安全”的主动境界。

  3. “经验主义”盛行

    • 表现:过分依赖老工人的个人经验,认为“以前这么干都没出事”。忽视了地质条件的动态变化和设备、工艺的更新,使得一些潜在的新风险未被识别。

    • 根源:对系统性安全知识和现代风险管理方法的培训与普及不足。

二、 技术与装备层面的漏洞

  1.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存在盲区和滞后性

    • 表现:瓦斯传感器、一氧化碳传感器等布置数量不足或位置不当,无法全面反映井下真实环境。系统报警阈值设置可能不科学,且存在数据造假、人为干扰的可能性。

    • 根源:设备投入不足、维护不到位,以及为了“保持正常生产”而选择性忽视报警信息。

  2. 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落后且可靠性存疑

    • 表现:自救器过期、防护装备不足或不会使用。避难硐室数量不足、内部设施维护不善,在关键时刻无法发挥应有作用。

    • 根源:对应急装备的日常维护和演练投入不够,存在侥幸心理,认为“大概率用不上”。

  3. 对“人-机-环”系统交互风险考虑不足

    • 表现:设备设计未充分考虑井下复杂、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人的操作习惯,导致设备本身存在安全隐患或容易引发误操作。

    • 根源:设备采购与安全管理脱节,缺乏从系统安全角度进行的整体评估。

三、 制度与管理层面的漏洞

  1.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

    • 表现:责任制仅仅“写在纸上、挂在墙上”,未能真正“落到心上”。出现事故时,责任追究往往“抓小放大”,对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。

    • 根源:权责利不清晰,考核机制依然以产量和利润为核心,安全指标的权重和“一票否决”的刚性不足。

  2.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流于形式

    • 表现:风险辨识不全面、不深入,停留在简单列表。隐患排查变成“打卡式”检查,对发现的隐患整改不及时、不彻底,甚至隐瞒不报。

    • 根源:缺乏有效的闭环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,以及严厉的问责机制。

  3. 培训教育效果差,“三违”现象屡禁不止

    • 表现:安全培训内容枯燥、形式单一,多为“填鸭式”教学,与现场实际脱节。导致员工安全意识淡薄,对违章操作的危害认识不足,“违章指挥、违规作业、违反劳动纪律”的“三违”行为成为习惯。

    • 根源:培训投入不足,缺乏专业的培训师资和创新的培训方法。对“三违”行为的处罚和教育结合不够。

  4. 外包队伍管理混乱

    • 表现:将井下工程外包给劳务公司或施工队,但这些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、流动性大、培训不到位,成为安全管理的“短板”和“法外之地”。

    • 根源:企业为降低成本和转移风险,但缺乏对外包队伍有效的准入、监督和一体化管理机制。

四、 人员与执行层面的漏洞

  1. 员工安全技能与意识不足

    • 表现:特别是新员工和农民工,对煤矿灾害的复杂性认识不足,缺乏必要的自救互救能力和风险辨识能力。

    • 根源:招聘门槛低,培训时间短且效果不佳。

  2. 现场管理“看惯了、干惯了、习惯了”

    • 表现:班组长、安检员等现场管理人员对细微的违章和隐患习以为常,疏于纠正,为事故发生埋下伏笔。

    • 根源:长期处于高风险环境导致的“安全麻木”,以及人情世故对严格执纪的干扰。

  3. 管理层与一线员工的信息不对称

    • 表现:一线员工发现的隐患和风险,缺乏通畅、匿名的上报渠道。担心上报问题会受到处罚或影响班组绩效,从而选择沉默。

    • 根源:企业文化不鼓励“报忧”,缺乏有效的员工安全参与和激励机制。

总结与演进方向

传统煤矿安全管理的漏洞是一个系统性、结构性问题,是理念、技术、制度、人员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

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正在向以下方向演进,以弥补这些漏洞:

  • 从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:大力推广智能化矿山技术,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手段,实现风险的实时感知、预警和设备的自动控制。

  • 从“被动”到“主动”:建立并做实做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,实现关口前移。

  • 从“管行为”到“管文化”:培育以“风险预控”为核心的企业安全文化,让安全成为所有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共同价值。

  • 从“孤立管理”到“系统治理”:将安全管理融入企业战略、设计、生产、运营的每一个环节,实现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的安全管理。

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变革,才能真正堵住这些漏洞,实现煤矿行业的本质安全。

3 次阅读

Copyright © mchyjt.com 版权所有 明创慧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-智慧矿山专家

贵州公司地址:贵州省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南部园区标准厂房12号楼        电话: 0851-88921408 (办公室) 、 0851-88921418 (销售部)        邮箱:mchy@mchyjt.com

湘ICP备19017590号-2 贵公网安备 52990002000121号